研究院介绍
 一、研究院组建模式
     “人才引进+校地合作(研究院)”促进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带动一个产业。温州大学与温州市瓯海区人民政府于2021年9月共同设立温州大学碳中和技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落地钠离子电池研究领域青年顶尖人才侴术雷教授及其团队钠离子电池产业化项目,助力研究院成为省“鲲鹏计划”团队的实体科研机构。由侴术雷教授担任院长,致力于低成本、高安全、长寿命钠离子电池研究,积极推动钠离子电池产业化,计划通过努力,把研究院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成为支持“高、精、尖”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阵地。

二、平台建设
       研究院已被认定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并获批建设温州市钠离子电池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博士后工作站、温州市A类专家工作站、温州市钠离子电池新型研发机构、温州市钠离子电池中试平台等平台,成立了温州大学碳中和技术创新研究院科学技术协会。

三、团队建设
       现有人员150余人,其中,海内外青年博士及副高以上职称30余人,联合培养研究生、博士、博士后50余人。联合举办单位温州大学及孵化企业温州钠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引进、培育符合温州市高层次人才分类目录E类及以上人才31人,其中A类1人、B类1人、C类3人、D类10人、E类16人。

四、科技创新与产业化进展
       研究院成立后,团队成员已累计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30余篇;累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0项,授权5项;共同承担市级及以上科研项目25项,已申请成为省级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正在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同时,由团队孵化企业牵头,获批浙江省“尖兵”研发攻关计划项目。

1.在电芯研发与产业化方面
       2023年3月,研究院所研制的批量18650钠离子圆柱电池送CMA和CNAS认证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安全性能优异,倍率放电、高温放电和快速充电性能等指标均符合钠离子电池团体标准。经过半年多的性能再优化,稳定循环1000圈以上,极具高安全、低成本优势,整体技术水平已达到规模化量产阶段。当前,正在迭代升级18650研制设备,增购33140研制设备,进一步优化电池性能,满足低速电动车等应用场景。同时,也在积极对接社会资本,拟同步建设钠电产线,尽快将批量钠电产品投向低速电动车、储能电站等示范项目,推动钠电产业化。

2.在普鲁士白正极材料研发与产业化方面
       2023年4月,年产百吨级普鲁士白正极材料中试成功。所生产的普鲁士白正极材料呈单晶颗粒状,粒径分布可调,比容量高(155-165 mAh/g),工作电压高(3.2-3.4 V),1C倍率充放电下,放电容量≥90 %,产业化技术已达到全球领先水平。孵化了温州钠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完成1项专利成果的转让,种子轮融资300万元,吸引战略投资者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的联泓新科(003022.SZ),公司获批工信部启明计划(青年)人才1项,牵头浙江省“尖兵”计划1项,在建千吨级产线,场地选址国家大学科技园27号楼1-2层,近2000㎡场地,现已进入通电试产阶段。

3.在硬碳负极材料研发与产业化方面
       开发了一套生物质硬碳负极材料规模化制备技术,实现了高首效、高容量硬碳的公斤级制备,攻克了钠离子在硬碳界面去溶剂化动力学差的瓶颈,同时也解决了硬碳储钠的低电位段倍率差的问题,所制备的公斤级硬碳兼顾低成本、高容量、高首效、高倍率等综合性能,比容量为330-360mAh/g,从成本和性能上均优于国内外同类产品。现已申请国家大学科技园26号楼1层,超1000㎡场地,作为年产百吨级中试线,今年8月份,百吨级预处理中试线已搭建完成,经过二次碳化可实现接近320容量以及90%首效的兼顾。同时,也在对接合适的风光资源,拟进行战略合作,建设新型储能电池负极材料制造、风电、光伏和新型储能电站等多能互补的清洁绿色能源基地。

五、学术交流
2022年7月,团队运营的 Carbon Neutralization 学术期刊首刊发布;
2022年11月,团队承办2022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第一届百名杰青高峰论坛活动;
2023年3月,承办2023中国国际钠离子电池前沿技术与产业发展论坛;
2023年7月,参与协办第二届浙江省材料大会;
2023年8月,参与协办2023 eScience国际峰会;
2023年10月,参与承办第四届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大会—钠离子电池分论坛;
2023年11月,承办2023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第二届百名杰青高峰论坛活动;
2024年1月,承办能源化学高端研讨会;
2024年3月,承办第二届中国国际钠离子电池前沿技术与产业发展论坛。